本周最大的幾個話題,應該是茅臺的跌停,以及金庸、李詠等文化名人的去世了。看起來一個是金融界的事,一個是文化界的事,沒什么關聯,但如果以“價值觀”為關鍵詞,兩件事其實說明了一個問題,就是價值觀堅守的重要性。
說起茅臺,恐怕沒人不知道這個國酒品牌。茅臺酒歷史源遠流長,好喝賣得貴,但依然是市場上的稀缺貨。它見證了很多人甚至國家的成長,走到現代的市場競爭環境中,它也有著獨特的經營之道,所以至今品牌價值積累越來越高,多年穩居“國酒”品牌而不倒。
今年前9個月,貴州茅臺的營收522億元,凈利潤247億元。且不說增長率,就數字來看,一家酒廠能這么賺錢,真的是流淌的“黃金”啊。據了解,茅臺在高端白酒領域成為了“賣方”市場,也就是說占據了絕對的優勢地位和話語權。一直以來,茅臺的經營非常穩健,即便是“跨界”擴張,也是基于其自身的優勢進行有步驟的擴張,不搞“花里胡哨”的噱頭。所以,貴州茅臺一直是價值投資近乎完美的投資對象。因為它最符合投資者對于“好公司”的價值判斷——把自己的主營業務做到行業第一,清清白白,不急不躁,按照自己的步伐,堅守自己的價值觀不斷向前。
其實別說是公司了,就是在絕大多數中國人的心里,擁有這種品質的人通常被認為是具有成功的特質的人。金庸先生的小說里,優秀的主角“英雄”,基本也是這樣的性格——在“術”的追求上達到極致,比如擁有天下第一的絕世武功,而在“道”上,能堅守自我,不為世俗羈絆,也不會受到流言蜚語的鼓惑隨便動搖。即便愚鈍如郭靖、幼時悲慘如楊過,以及蕭峰等,都是這種性格。金庸認為這種人能當英雄,也得到了讀者的認同。
在筆者看來,金庸先生不僅小說走紅,與其他作家相比,能得到更多世人的尊重,這其中比較關鍵的一點,就是他傳遞的價值觀符合國人對于是非、好壞、成敗等標準,簡單說就是三觀夠正。金庸先生去世,很多人感嘆“一個時代的去世”,其實也是在為一個傳統文化的優秀傳承者的逝去而傷感。
堅持自我、不懷疑、不放棄挺難的,在價值投資上的堅持更是難。當自我懷疑加劇,價值觀出現混亂,便連曾經心中最完美的公司也不信了,于是便有了茅臺的跌停。當貴州茅臺跌停后,市場紛紛緊急分析原因,最后得出了“三季度增速大幅低于預期”的判斷。其實茅臺的基本面有問題嗎?顯然沒有。低于3%的三季度增速真的很低嗎?放在全行業對比,或者跟茅臺自身比,會發現能有這個增長實屬不易。那么跌停的根源,不在于茅臺,而是投資者在懷疑自己。
市場漲漲跌跌變動起伏,信心最重要。可以看到,各方已經通過各種方式來增強市場的信心。從各地紛紛出臺了救市的措施,到11月1日,國家對民營企業支持的表態,以及中美貿易的新進展等,這一周,每天都有政策面的利好消息傳來。這些政策目前為止給市場帶來的直接效果,是令投資者的信心逐漸恢復。11月2日,茅臺、五糧液、瀘州老窖等白酒板塊也是一片紅彤彤。
茅臺在一周之內跌停到后來幾天的連續上漲,也有投資者能低吸高拋,他們贏在了對價值判斷的堅持。其實茅臺還是那個茅臺,但是否能夠堅守自己才是關鍵。當時茅臺跌停的時候,有不少專業人士對市場行情有更加悲觀的預測,甚至有個熱議的命題是“下一個跌停什么時候到來?”筆者認為,這個問題不用去質問茅臺的管理層,而應該問問投資者自身:你對茅臺的信心能堅持到幾時?你對你的投資判斷是否足夠自信始終如一?